艺术简历
刘俊京,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华养生书画研究院院长,中国佛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北京东城书法家协会主席;
书法师从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其作品获中国文联“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提名奖,并在中国书协举办的八届国展、九届国展。第四届正书展、第八届国际书法交流展,中国书法家五百强展,第十五届中日自作诗书法展、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书法展、“冼夫人杯”书法展、“梁披云杯”等多次书法展中入展;并在中国书协举办的“杏花村汾酒杯”电视大赛获银奖,“三晋杯”公务员书法大赛获铜奖,"复圣杯","高桓杯","羲之杯","皖北煤电杯"大赛中获优秀奖.同时在北京"双鹤E.C杯"电视大赛获一等奖,第九届全国文代会代表,并获北京市第三届文艺工作者“德艺双馨”奖,北京市文联文艺作品最高奖及北京十佳中青年书法家,北京旅游文化使者等称号。书法作品随神舟八号上太空并被毛主席纪念堂,中办管理局,国务院管理局,人民大会堂,抗日战争纪念馆,中国文字博物馆等多家机构及海内外广泛收藏. 曾出版《中国百名书法家---刘俊京卷》《年度水墨---刘俊京》《中国美术家---刘俊京》《刘俊京多体敬录心经》《墨品---刘俊京》《刘俊京养生书画》《人民艺术----刘俊京》等多部专集。
详细>>
刘俊京:在心与道之间寻觅 |
·卷首语 心灵低语 品读刘俊京的作品是一种畅快淋漓、一气呵成的洒脱自在,有种流水直下的自然和登高望远的豁达。 艺术心灵的诞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刹那,静观万物,万象如在镜中,光洁莹莹,各得其所,呈现出它们各自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一如老子“道德境界”的审美转换机制所在。本源于有为的修炼,却因其虚静而超功力且有内景的观照而获得了内审美的属性。 对于刘俊京而言,道德修为充盈于书法中,有内审美的属性,充分感悟体验变化之微妙,去复现线条的当下时空;他涵养深厚自然,作品中充盈着精神气质,显现生动。书法的通融既是对艺术的探求,也是自我的精神皈依,在其飘逸俊秀的书风中透露了他对安然、质朴、豁达、宁静的向往和追求。他苦练书法技巧的同时注重自我文学素养的积淀,注重自我性灵的抒发,更注重自我人格的提高。刘俊京用书法来增进涵养,用涵养来御练书法,在挥毫泼墨间来抒写自己的性情,融入自己的感情,将自己置身在书法变化无穷的世界中,给予自己一个无限的心灵空间,使之个性化、情绪化、灵性化、意志化、精神化,与物神游,与书同在。 书法线条的文化传承是性情的外在彰示,是静心修为之法,刘俊京在书法中成就自我,在自我涵养中展现书法,他给我们一幅幅赏心悦目的作品,同时也带我们进行了一次次精神净化的旅途。 刘俊京:在心与道之间寻觅本刊记者 曹秋香 “书如其人”、“字如其人”、“文如其人”,这样的话从古到今不知道被说了多少遍。有些学者甚至还专门著文论述过这个问题,即使会出现一些特例,不过我们还是相信,不论是字是书还是文,确实如其人!刘俊京的书法摒弃一味的抄诗,而是一点一画,各处己已,从不同的人、不同的时候书写不同的作品。细观他的作品,人生的历练和坚韧都留在了他的笔端,看到的是生活中的光明和希望,并透出了时代的特点。 数十年来,刘俊京认真研究一笔一划,用心聆听每字每句,怀着饱满的精神和丰富的心情去创作。在他的笔下,横、竖、撇、点、折不再是单纯的墨迹符号,而是别构一种传承和思考,是其精神和心灵深处的真实写照。 挥之不去的文人情结 采访了解到,刘俊京走上这条路并不是偶然的,他自幼喜好书画,毕业后走上医务岗位,他学习刻苦,擅岐黄之术,从医治病。平时开出的每一个处方,都非常严谨,一丝不苟,而呈现出来的是一幅精美的书法手札,给人以艺术的享受,以至常常使病人拿着处方后反复端详,视为掌中“心爱之物”。后来从事企业工作,繁忙的工作和应酬并没有使他放弃对中医的爱好和书法的追求。 读帖临帖是入门的基础,刘俊京从楷书魏碑入手,这也是他的长项,临帖众多魏碑墓志,如《张猛龙碑》、《郑文公碑》、《石门铭》等等,历代优秀碑文,他均曾有过涉猎并及古人之所长形成自己的风格。每日临习大家,从临习的过程中细细品味每个书字的内在神韵,研究字与字之间的错落、大小、长短、主次的变化,随着章法的变化而变化,不断总结,提炼出来对自己适合的东西,慢慢把它们变为自己所能灵活掌握。 刘俊京自小就喜欢文科,在一次不经意间结缘书法,这样的文化背景,对于他的书法创作自然会发生特殊影响。对于自己的书法,谦逊的刘俊京从不高估,他只是说:“我在魏碑名拓中发现了书法艺术的新天地,这个新天地,注定是让书法家大有作为的天地。”一位兴趣广博的书法家,一位能书擅画,又能吟诗唱戏的书法家,他感受到了书法对生命的特殊价值。 大凡楷书出众的书法家,也会在草书领域有所作为。刘俊京是其中之一。在我的直觉中,刘俊京更多地开掘了魏晋的书法矿藏,同时汲取宋明草书的气韵、风骨,飞流直下的气概,张弛有序的展开,弥漫着浓郁的文人气息。晋人对书法的至关重要,是古典书学的核心思想。遗其形貌,存其神韵。刘俊京掌握了系统的书法史知识,他当然知道书法史中的书法家孰重孰轻。他的思考,他的气质,他的文化准备,决定了他的创作成果,他遵循中国古典美学法则,不去人为夸大书法作品的形式,手中的笔提按着线条的意象,整体的书法感觉,与书法的古典美颉颃,促进书法艺术灵感的迸发。 近几年来,在夜深人静之时,他翻阅养生文化典籍,或展阅古代碑帖,或挥毫临池,笔耕不辍,乐此不疲。刘俊京的书法创作兼擅多体,楷书既能中楷又能小楷。所作楷书,注重笔法的精到和对线条质感的把握,尤其追求作品气息的畅达、格调的高华。用笔婉转流通畅,点画风姿绰约,眉目可人,以墓志之峻利疏朗、遒厚精古,参以欧字之严谨细腻,结体宽绰而不散漫,疏密搭配得宜,行气疏朗明晰而气势贯通。清姚配中云:“字有骨肉筋血,以气充之,精神乃出。”纵观其书作,法度谨严,从容蕴藉,笔力轻健,提按顿挫清晰分明,骨气清朗峭拔。刘俊京的楷书作品,给人印象最深的还是其中浓浓的韵致,其书作清而纯、静而雅,以从容不迫、抒情婉约的风格和情调,来阐发创作主体的远古幽情。 刘俊京的隶书写金农,以圆笔并融合汉简笔画,创作中强调结构变化,但不拘于藏头护尾等传统理法,着力于尽情挥洒,于其中求气韵、求变化、求古朴,摆脱了一般书家囿于一家一派之拘谨、僵化的弊端,结字奇正相生,触变成形,在视觉形象上以字形的动势、张力来获得审美表现的丰富,从而使作品具有特殊的意境与效果,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行书以“二王”为宗,笔法精练灵活,行笔方圆相济,并与中增加方笔和侧锋的运用,倾斜欹侧,给人以新颖而别致的感觉,更增添活泼和灵动之态。 对于书法的传承,刘俊京认为书写本来是一种记录的工具,可是当文字一旦为书法,就成就了一生的华美,把书法连同中华文化的历史照耀得灿烂辉煌。对于古代名家,刘俊京做过了非常仔细的研究:王羲之的作品出神入化,妙不可言,搜尽赞美的词汇也难描绘其高深与绝美;颜真卿的作品厚重、古朴、苍劲,像一座千年古钟,每一条纹理都是一个故事,端详每一个独立的个体,都会产生浑厚的共鸣;柳公权的书法端庄清秀,像河边浣纱洗衣的邻家阿妹,或者款款而行的小家碧玉,言行举止、一颦一笑,遵规守据,温婉清丽;欧阳询的书法,松风鹤骨,像一个武功高深的侠士,刚劲中透着秀美;赵孟頫的书法风流倜傥,柔媚舒展,蕴含着千般娇媚、万种风情;怀素的草书衣袂飘然,如飞天神女,把人们的思绪引向九霄云天,在赏心悦目中,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思。历代书法家如洒落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珍珠,散发着璀璨的光芒。而这些名人名笔、名书名章,一直激励着刘俊京,他始终坚信书法还是老祖宗的好,想那读不尽的唐诗宋词元曲十六令、看不完的锦山秀花秋月、回味不绝的乡愁旅思离别恨、书写不断的江山社稷家怀,都因书法而留在人间。山因书法增秀,石因书法生动,水因书法含韵。天地之间只有这黑白两色最为分明,清淡素雅,质朴率真,又值得推敲,经过千年凝练与沉淀,愈久弥香。 师古为根,传承为本,三千多年的文化渊源和深厚的历史积淀是书法艺术繁荣发展的肥沃土壤。王羲之说过:“虽世殊事异”,但“其致一也”。这是散文《兰亭序》不朽之所在,也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之必然。刘俊京自始至终以传统文化为背景,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下,孜孜不倦地追求着书法精神内涵,其书法的气韵、神采、境界、意趣、风骨等等,皆通过他的笔墨技巧显现出来。书法格调高古清纯,雅气与豪气并存,主题与内涵水乳交融,墨韵旷达疏远。既宁静高雅又潇洒风流,字里行间难找到一丝“躁”的气味。洗尽铅华,厚积薄发,用这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简简单单几笔勾勒,使独特的笔墨律感与人文韵味扑面而出。 养生书画传递真善美 “艺术创作贵在敢于否定自己、勇于超越自己,贴近生活,展示生气,融入生命,终致恬淡自然、情境交融、意象共生。”刘俊京如是说。书法艺术作为民族精髓和灵魂的完美再现,唯用笔淳厚、朴实守度,方涵养气质、意蕴无穷。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刘俊京之前从事医疗工作十余年,对中医理论和实践,都有不俗的研究,尤其对中医养生颇有成就。正是因为这样的文化背景,才使得他创作出来一系列的养生书画作品,给人们带来的不只是精神上的文化熏陶,还有益于身体健康的养生知识。问及何为养生书画他说:“所谓养生书画,就是养生学和书法、绘画学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辅相成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边缘学科。”这缘于刘俊京多年来对国粹中医、书法的酷爱,养生书画成为他今后进一步探索的方向。 刘俊京善于摸索,在形式上求内蕴、求高雅、求品位,在内容上把中医养生和字画搭配的养生书画,力求使每一件作品既是艺术品又能传达些养生小常识。传统——现代这一递进文化链,共同构成了他的艺术实践的基本存在形式。通过“静”、“虚”的精神境界,将单纯化成了一种气象表现出来。尤为难得的是,他所赖以与观众沟通的,是作品中洋溢着一种清雅的自然韵致,一种较高的艺术品位,还有作者一份纯真的审美情怀。 他的书画艺术,是他功力、个性、性情的直接体现和真实写照,而最大的特色在于"养生书画"。刘俊京的养生书画宗旨是,通过书法能够心里治疗,通过他的养生书法艺术,病人的心情会豁然开朗,有了“心底无私天地宽”的感受。或许,这就是养生书法的奥妙。我们认为,无论你是“养生书画”的创作者,欣赏着,还是收藏者,通过“养生书画”这个特定的媒介,人们既能欣赏艺术、陶冶性灵,又可以从中领悟和探寻自我保健之道,达到强身延年之效。正如书画家严学章曾在一幅题画中一段的话语,虽有些调侃意味,但却耐人寻味:“高职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兴,高兴不如高寿。”这种“三高”现象,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人们的共同心愿:但愿人长久,更何况人们对健康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 旧时老中医有四句话:"一手好字,二会双簧,三指按脉,四季衣裳。"概括了一个有学养的中医应该具备的四个条件。其中"一手好字"被列为第一条。书法艺术中广泛渗入了中医养生的哲学思想以达"形神合一",持久健康,而中医书法艺术家刘俊京在作书法的过程中已然达到这种目的。 中医理论人生境界,才可以用书法特有的线条在黑白分割中挥洒其才情。刘俊京将书法与中国文化结合起来,探索出"养生书画",他让人们欣赏书画的同时学习到更多的养生知识。 刘俊京说:“四季五味六气七情八纲,在传承这些经典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尚。书者,抒也,散也,抒胸中之气,散胸中之郁,故书家每得以无疾而寿。”刘俊京推崇古人"颐养神性"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智慧,并从古籍经典中提取修炼身心的篇章,在一番体悟琢磨后落于纸上。 品味刘俊京佛学养生作品,更加传递一种友善、慈悲、爱心,他在书写心经以及佛学文化作品之时,又加上罗汉人物画,使佛经作品更加活脱,欣赏书法的同时,体悟为善修心、做人做事的智慧。同时,佛经内容为方便读懂,有的注写汉语拼音,受到广泛的好评,更好的传递友善佛教文化,让人们积极为社会多做贡献。 "在书法中向真善美靠拢,追求一种幸福而美好的生活。"刘俊京如此道出他的"书法养生"心得。他以书法入画面,注重墨的变化,注重行笔的快慢;极具沸腾激荡的雄强气势,善于用色与墨来表现花卉的生命感与花卉的个性-对花卉的描绘注重了水墨与色彩的交融,也注意了色彩的冷暖变化,传统笔墨与现代意识创造的灵活运用,注重虚实结合,墨色的对比,点线面的结合,水与色的冲撞中诞生出有色彩,有视觉感,有痛快明丽的写意花卉作品此乃逸品也。艺术的生命在与创造,艺术是无边的世界;尤其是写意花鸟画,必须用毕生去积累学习.在创造。陈子庄云:“为人要善于悟理,则画自然会更好。”实质就是一个艺术家思想,品格,和学养达到的境界,这也是之刘俊京先生一直追求的大写意画境界。 刘俊京告诉记者,书法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经过长期的发展与演变,虽然它不断被赋予新的元素,但本质的东西并没有改变。几十年研习书法,刘俊京的第一个体会是,首先要研习古人。他的恩师欧阳中石先生曾经为他写下赠言:"书本小道,要在嘱文明义,至于艺术乃是余是也。做字必有所宗,宗法既定,亦必有己意在焉。"至今他仍牢记师训,勉励自己。 他用书画演绎养生。自古“书以载道”。刘俊京的养生书画其价值很高,值得推崇,还可以在书法道路上独辟蹊径,让人领悟很多人生哲理,刘俊京先做人,后做事的说法让我们口服心服。勿怪乎,他成了北京书法界的获奖专业户,并获得了德艺双馨奖,用刘俊京先生的话说:“书法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养生书法是超常规的发展,我既然热爱,就要潜心地钻研下去!” 写到灵魂最深处 真正上乘的书家必须达到书品与人品统一,无人品即无书家之冠,无书品亦不能称之为书家。"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诸朴。在刘俊京身上,更加印证了这句话。他的书法植根传统,诸体皆善,从他的笔路中可以轻而易举地寻找到他的潇洒。其行书师法“二王”一脉,意追晋唐;草书习颠张醉素、间有山谷之韵;隶书习石门、张迁,篆书法李斯、攻石鼓。他坚持“植根传统、尚艺出新”的艺术理念,其作品以雄浑飘逸、峻拔豪荡、一任自然的风格在书坛独树一帜。 刘俊京说:“古代书论中书法是一个人综合修养的体现,体现了审美,修养和追求,人品,指自重透露的气息,与品格是有机的一体,字中有很多信息,而字又是与人相通与心相通的,一个人的字会比较间接反映气质、修养、追求和品格。历史上也是这样,这是中国人特有的审美心态。” 翻开他的个人专辑,我们看到他写的是一种心境,一种姿态和一种追求!” 正如他所言,读刘俊京的作品,有一种气息涵泳其中,那即是,他平和的心态和潇洒的气势。 他练习书法主张“临帖”,将“碑”和“帖”融合在一起,兼有碑的骨架和帖的面貌,以达到阴阳调和,用功甚勤。他说“在他看来,书法是创作艺术,是神圣的,应摒弃杂念,心无旁骛,要耐得住寂寞。大多的时间,他总是用来潜心写字读书,踏实、稳重、低调地在自己的世界里专心治学。常言道,书如其人,他的书法摒弃一味的抄诗,而是一点一画,各处己已,从不同的人、不同的时候书写不同的作品。细观他的作品,人生的历练和坚韧都留在了他的笔端,看到的是生活中的光明和希望,并透出了时代的特点。 书法是由点、线的运动变化构成。点线的运动是书者用毛笔施加于纸上的运动,通过提按顿挫、轻重缓急、圆转方折以及布黑分白的变化,行使自己的意旨,使书者的思想、情感、学识、经历、修养物质化。只有像刘俊京一样“深识书者”才能透过纸上的笔墨,感悟到作者的精神世界,也只有他这样的修行者,才能把生命的感悟贯注到腕底,流露于字间。 刘俊京不同于“技法至上”者的区别在于,首先强调文化对书法本体优先性。他认为:“只知写字不懂读书,许多写字的人不读书只写字,所以他写字呢?再写也写不上去,因为一个是认识的问题,文化水品低,写字是写不高的,一个是不读古书,不读古代东西和这个文字结合不起来,是再写也写不高的……。书法是文化,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所以写字必须注意不是简单的书法,而一定还要宣传文化,所以文化文字结合起来起作用更好”。正因为刘俊京体味到文化与书法互动的重要性,感悟到书法与文化相关,书法与学术相连,书法与人格相通的重要性,他才超越那些目光短浅的炫技者。其实,现代书法史上的书法大家于右任、沈尹默、启功都是饱学之士,巍然大家。大气盘旋的文化精神可以去掉书法的俗气、金钱气、酒肉气,使书法作品呈现出通体光泽和感人境界。 他看重守正和师古,刘俊京说书艺要崇尚经典,把古人的好东西继承下来就不容易。我静观其书法度严谨,融古铸今,字形雅姿端健,雅俗共赏。字里行间可见修养情操。点画严谨,结构沉稳,于规整中见自然、在平淡中求意趣。刘俊京有书家的胸襟和气度,沉浸墨海又寻求超越,修炼字外功夫为人的修养,字里行间流露出不一般的修养情操,属感事明理的洞悉之人。在书法这个线条王国力求得之天然,行笔在法度之外又在法度之中。在现代书体的探索中,于传统与现代的嫁接中寻找契合点,在碑与帖的结合上摸索突破囗,在创作的取法上更加宽泛和兼容,书法语言表现更加丰富而不拘常法,他在扎实的传统功力之上,逐渐探索精当清新的书风,追求一种宁静自然之美,以心正笔正的人格完成艺术求新。 腹有诗书气自华,好的书法,不能单纯依靠书法技艺的提高,必须把艺和文结合起来,把文学修养、艺术修养、传统文化的修养作为字外的功夫,广泛学习,博取兼收,才能达到理想的高度。刘俊京学书善于思索,在迷离时不失理性,因而能广采众长,用宏取精。作品线条不以厚重取胜,而是在秀丽、雅致、恬淡中表现其运笔的畅达与精致,于朴实中时见灵秀之气,展示给人的是一种自然与率真。“清”、“逸”、“静”是刘俊京书法审美的基本倾向,他以简静冲和、清畅温雅的艺术风格保证了字里行间的虚灵之气。通过欣赏其书作,窥其创作心态,自由自在,意趣盎然,一笔一画,皆在不激不厉之中尽显淡然韵致,其中体现着萧散简约、平和静雅的韵致,颇具魏晋士人通脱散朗之气韵。 刘俊京的作品以和风细雨式的优雅向人们诉说着自己的情感世界,其通篇渗透着文人气息,自然流露出书法的文化内涵。在多元变化的时代,要想形成完整的、成熟的个性艺术语言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只有能认清自我,在把握住时代的特征中坚持方向的人才有出路。刘俊京在他的创作中无处不在体现着这一追求,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到他作品中那种雄浑洒脱的境界慢慢滋生开去,一种个性的、耐人咀嚼的笔墨功夫渐渐沉淀下来,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定会有更多佳作问世。 修心悟道 返璞归真 面对当代艺术精神之光的消散和价值的颓败,刘俊京推崇书法的正大气象,强调书法家的价值操守,认为书法直指书写者的心灵境界,使书写者的心性人格,知识才情记录在案,是书写者人格胸襟、文化积淀的投射。因此,书法创作和个体的心性修为,内心的中正之气、浩然之气密切相关,“书法要达到炉火纯青绝不能满足于技法,真正的书法家都是在‘技进乎道’的历练修为中去追求宇宙大化的心性价值,那些止于技滞于巧的书法是不足观的。”这是他潜心悟道、返璞归真的基本路径。 在工业化甚至信息化大潮汹涌的时下,纵然能够有安置一张画案的空间,也很难造就一颗沉静的心灵。在这一点上,刘俊京算是为数不多的幸运儿。也许是天赋之,也许是蒙养之,他能在如今保持着一颗古井心境,一心向佛练字学做人,还能得其机要而不脱离人境,可以说是修为之大。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他书法中流露出的澹简、高逸、润雅之气息当是对他这种坚持的最好回报。 刘俊京一直在追求中正虚和之美。这是以儒家“中庸”思想为主导的审美观,也为书家所追崇。孙过庭讲:“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格自远。” 其艺术法度严谨,结体对称规整,上紧下松, 端庄典雅,笔势中敛,左右开张,疏密有致,行笔圆浑淳厚,有端庄肃穆的意度。唐太宗形容这种美:“其道同鲁庙之器,虚则攲,满则覆,中则正。正者,冲和之谓也。”这种中正虚和之美也是高建自我修养的表现,古人云:“字如其人,立品为先,”又云:“立品之人,笔墨之外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艺术创作,多是心境与艺术创作的契合,要在心静神凝的状态下表现一种宁静致远的境界,注重作品形式与内在韵致的蕴含。他正是以中正平和的心态,迎来艺术上的中正虚和之大美。 众所周知,文化不是否定式的,而是不断地循环往复,终究围绕一个中心而回到源点。就如我们的生命在求得灵魂的幽静时,才能发现生命存在还有另一种方式——在静穆中宁静地生存。于是,那些留有岁月痕迹的笔触,因饱含了更多生活情感而栩栩如生起来。我还记得刘俊京说过印象很深的话,“学知不足学”以及“中则不以过及之弊”,我知道这不仅是他习书十多年的经验总结,更是他从以往的人生阅历中得到的感悟,且由个人性情而决定。因为性情中人在有兴致的时候做一件觉得快乐的事,是不计功利的,恰恰是这样,它往往能融进生命。当一个人用心去生活,以简单的方式,兴之所至,生命也就不拘礼法了。就好像陶渊明“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只要人生是宽广、是快乐的,那么各种文化、伦理,便会作为一种内心的需要,在丰盈饱满、富足快乐的人生状态下吸取,最终整合到自己的生命中。这就是一种境界,将人生做到任情挥洒、无往不至,那么,一切也就自然坦荡了。 俗话说:艺术之美在心性之美,心性之美在佛禅之美,佛禅之美在妙悟之美,妙悟之美在艺术之美。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如此,艺术家的思维至禅思妙悟处,至大彻大悟处,悟到极致,则美到极致也。刘俊京的书法境界如同佛禅境界,深邃而旷远;有“禅意”则有“画感”,正所谓“观山水之神韵,得魏晋之风骨”。 几十年来,刘俊京探求的脚步,一直在心与道之间追寻着一个精确的平衡点。回望历代文化学者的足迹,几乎都走过这样一条轨迹:以饱学沃读为基础,从社会与历史的高度上把握文化艺术打的发展趋势,最终求证文化艺术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大道。 刘俊京的足迹,见证了当代艺术存在状态与发展轨迹。他的成长与发展,是他在高度层面上长期不懈地坚持自我完善的必然结果。文思、诗情、书意、画境,在学养的滋润下日益深厚,终于豁然贯通。心归于道,道源于心。若言他心道之高度,自非今日之论所可洞观也。 静听岁月流淌,感受古事沧桑。凝聚民族智慧,闪耀历史光芒。刘俊京笔下的作品,简洁规整中蕴藏气质,恣肆淋漓间精彩纷呈,笔随心动处谱写忠诚。如春雨的滋养浸润,似流动的文脉气场,若千古的气正风清。
|
上一篇:气韵生动 形神似真 下一篇:刘俊京:博雅俊逸 莫之与京 |